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化解人際衝突良方

慕賢思

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發生爭執、糾紛。在家庭、工作單位、公眾場合都沒有例外。衝突、糾紛各有成因,假若雙方各持己見,就會失去對話與和解空間。人際衝突,對己對人均有害無益,不僅影響情 緒、傷害感情,甚至損害身體健 康。如果衝突發生在信仰群體中,可能導致分門結黨,肢體情誼盡失;在家庭中則可能令親情破裂;在個人方面則會導致靈命倒退,在 神面前受到虧損。

平息怒氣之道

在陳一華著的《優質人際學堂》一書中,很清楚地介紹了平息怒氣的方法(註1)。他說,忿怒是與生俱來的,要小心處理,否則會傷及無辜。有些人生氣,是因為被刺中死穴,如以往不愉快的經驗。因此,我們要反省自己的死穴是甚麼,成因何在?要是找出了根源,便不會那麼容易生氣。

有時,某些人或某些事,特別容易惹我們生氣。那時,當先停下來想想:對方是否蓄意如此,還是無心之失?如果我們多一點考慮對方的處境,設身處地體諒人,就不會那麼容易發脾氣。

當然,有些人無理取鬧,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們反省以後,覺得問題不出在自己,也就不值得大動肝火。須知人與人之間,衝突在所難免,我們要學習饒恕。就如聖經所說的:「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 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原諒人,就不會那麼容易生氣。「一笑置之」是保持心平氣和其中 的一個有效方法。

同情與聆聽他人之道

當親友發生衝突,我們想做和平使者,排難解紛,就得注意以下技巧:第一,運用同理心。要同情他,設身處地站在他的處境上想。第二,要聽。不但用耳聽,也要用心聽,聽到對方心裡的感受,然後才用簡短、適當的話語回應。不要講太多,要聽,盡量讓對方講,在適當時刻才發表意見。

化解衝突十式

陳一華牧師曾擔任香港警察團契牧者和醫院院牧,有30多年事奉經驗。他列舉生活中很多實例,說明一些經常引起人際衝突的緣由;並藉此說明10個本於基督信仰,有助化解衝突的良方(註2):

1.尊重他人

例子:A、B二人同是部門主管,二人都缺人手。A要求老闆調派B的手下來協助自己。老闆也不跟B商量,就接納了A的要求,把B的人手調到A的部門。這當然引起不快。

解決:A不應該那麼自私、只想到自己。他應該尊重B,想想B也有需要。真要對方幫忙嗎?先去與B商量,不應擅自向老闆要對方的人。

2.自我反省

例子:男女二人同在一間學校工作,男的粗心大意,女的常要補其不足,心裡早不愉快。兩人合作幾個月後,險些發生意外,女的十分生氣,於是爆發衝突。

解決:校長分別和他們談話,要男的自我反省,不要粗心大意。要改善工作的態度。而女的要及早正面地指出對方的不是,不要啞忍,以致爆發衝突。

3.真誠待人

例子:A和B兩人在教會結識,A覺得B頗關懷他,後來發覺,B做傳銷生意,常向他推銷,而教會對這方面亦無明確教導。A想到對方跟自己交往,原來別有目的,深感不快。

解決:A當向教會牧師反應實況,讓牧師在這方面作出教導指引。B也須知道在教會內要以真誠待人,不宜另有目的。

4.說話合宜

例子:一姊妹受了傳福音訓練,熱心去醫院向病人傳道,卻被病人家屬趕走。原來她一開口便問病人:「假如你今晚離開世界,你有把握上天堂嗎?」病人的兒子怕母親聽了不開心,十分反感,趕她出病房。

解決:應肯定姊妹傳福音的心志,鼓勵她繼續接受訓練。如要到醫院傳福音,應考慮接受院牧的義工訓練,掌握合宜的話與病人交談。

5.開放自己

例子:一對夫婦從事不同的專業,雙方各為事忙,缺少時間溝通。女方忽略丈夫,男方又壓抑內心想法與感受,最後男方發生婚外情,一發不可收拾。

解決:雙方缺乏溝通已久,應先各自冷靜下來,尋求專人輔導。另一方面,兩人未能開放自己,分享內心真實感受,是婚後問題癥結。因此學習開放自己,是重建二人關係的關鍵。

6.不妨接納

例子:一個社區中心招募義工,人數未如理想,A、B兩職員都感有壓力。後來一長髮披肩、衣履不整的青年要來做義工。A接納了他,而B反對,認為會對工作有負面影響,指A是為湊數而接納他。A說,這青年未必不可取,並因B的批評大為反感。

解決:B要學習不以貌取人,不要對人有太大成見;A也要學習遷就同事,不堅持己見。

7.忍耐聆聽

例子:教會執事會中,有兩位執事就教牧同工應否減薪而產生激辯。A認為經濟不景,可仿效外頭的做法,即時減薪。B則堅持教會與世俗團體不一樣,應憑信心仰望神的供應。B沒讓A講完便插話,認為對方只是偉論多,無實際建樹。A亦還擊。

解決:兩執事如要談下去,首要條件是忍耐聆聽,不要急急做決定。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更不要隨便批評對方。

8.力求客觀

例子:戒毒者的中途宿舍中,有一舍員日間外出工作,晚上回來時身有煙味。宿舍有規定不准抽煙。職員對他疑心日大,認定他在外抽煙;舍員卻反駁說煙味是在工作期間沾染的。最後舍員發怒,收拾東西離去。

解決:職員最好在有充足證據下,才下判語,否則日後也許會後悔錯怪了人。

9.易地而處

例子:A弟兄答應協助一對新人佈置婚禮場地,但負責統籌的人遲遲不告訴他細節。本來答應派十個人去幫忙,到時只有五人。最後還被通知,婚禮後一小時要清場。A很不滿,一來做義工也要看人臉色,二來沒法把事情做好,三則擔心新人誤會他辦事不力。

解決之道:婚禮統籌者低估了婚禮場地佈置的工作,又不給A足夠人手,他應該承擔責任,向A和一對新人道歉。A亦要學習原諒對方。

10.承擔責任

例子:教會中一對夫婦經濟有困難,向一姊妹求助。該姊妹未得丈夫同意,便答應借款。丈夫心裡有點猶豫,卻沒加以阻止。不久,借債者不再來教會,一年後仍無音訊。借錢給人的那對夫婦感到受騙,夫妻間起了爭執。妻子抱怨丈夫當日沒阻止她。

解決之道:其實受騙那對夫婦,在借款之前,最好先與牧者商量。事後就不應互相指責。應該學習彼此饒恕,也要饒恕欠債的人。

屬靈群體不能忽略督責

現代人有一種反建制、反道德的傾向。不少信徒也認為我們既在基督裡得著了自由,就不應用甚麼規條來規範自己,也不應壓制自己的自然慾念,不要墮入內疚和自責中。然而,一個沒有被糾正的生命,內疚往往更多。而教會中的人際衝突,有時不免涉及未能有效地校正信徒的生命,甚或執行紀律。

當牧者或肢體要督責別人,很多時會害怕帶來反感或分裂。但一個沒有執行紀律、缺乏牧者督責,肢體也沒有互相校正的教會,反而容易落入腐敗和分裂中;有時表面雖然完好無缺,但內在早已瓦解和腐敗。教牧神學家奧爾登說:「當一間教會越少有督責性的講道信息,對神認真的聆聽者就會越少 !」(註3)

事實上,督責不是一種高壓的行為,而是在彼此尊重的對話中,給予對方改正的機會。「督責」(希臘文 vouthesia,帖前五14)有警戒、輔助、警告、教導的意思。這並非指控、失望、判斷和在否定情緒中所作的行動,而是在鼓勵、扶助和愛中的委身。一個被適時及以愛心指正的生命,其內疚及個人掙扎反而會減少,而群體中的一些衝突,亦會隨正確的督責、校正而得以化解。

健康的自我形象造就和睦

最後,一些研究如化解人際衝突的作者亦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往往深刻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自我形象低的人,傾向容易緊張,神經過敏,不易與人相處,對別人的批評十分敏感。而自我形象健康的人,相對會較易投入群體,理性地衡量問題,亦較能信任他人。不健康的自我形象、過度敏感、心靈脆弱,往往是造成人際衝突的一些深層因素(註4)。因此,成為神兒女後,透過研讀聖經,肯定自己在神面前的價值,學習真誠地面對自己,多方體諒他人;保持心靈和情緒健康,是增進人際間能和睦共處、減少衝突的有效元素。

備註:
  • 陳一華著:《優質人際學堂》,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18-29, 38-62, 68-83, 97-100頁。原書共15個方法,此處擷取其中10個在教會或工作間較常用得著的。
  • Thomas C. Oden, Pastoral Theology,(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3)P.226, 211。
  • 陳校慈著:《人際衝突與靈命塑造》,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59-62, 76-77頁。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80402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1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