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謙讓又積極、主動

曉君:

來美不知不覺已有兩年多。所謂入鄉隨俗,很多事情雖然不慣,也跟着這兒的習慣改了。但有一件事卻使我無法適從,依照我國良好的傳統,待人接物該謙沖和厚,才是處世之道,我也如此相夫教子。哪知這套道理在這裡卻行不通。先是常受兒女們抱怨,說因為我要他們在「派對」中禮讓,結果他們愛吃的東西老給別的小朋友搶了去。又問我怎麼別人的媽媽不單不教他們理讓,還幫他們專挑最好的部份吃。而外子的公司最近對職員評值,他負責的某件工作頗受讚賞;但因他沒有特別誇大自己的功績,而謙虛的表示這是同事們合作的成果,竟然失去升職的機會。我現在心內十分矛盾,一方面既不欲隨波逐流,為了本身和家人的利益失去原則;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因為擇善固執,培育下一代的德性,而去忍受種種不合理的待遇。請問有何良策可以兩者兼顧呢?

~離鄉客

離鄉客:

從妳的來信中,看出妳是一位用心良苦及看重家庭教育的母親。我實在為妳的兒女們慶幸。

美國文化的確與中國文化有一段距離。他們的特色是積極、主動、開放、強調個人主義、推銷自己,在人生基本的需要──吃這方面,十分隨便,不拘小節。而中國人呢,吃卻是一門大學問。吃的內容、排場、質料及該有的禮節──推來讓去、客套一番,都有許多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因此妳教導孩子在派對中禮讓,正是碰上兩種文化差異的交點。

正如妳說,入鄉隨俗,妳不妨讓孩子順其自然,不爭先恐後,也不拘禮客套。主人準備食物時,一定會按人數充分預備,讓孩子們吃得高興的。偶爾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很快被別的小朋友取去一空時,妳可以安慰他們,叫他們不必介懷,吃得飽已是很大的福氣。然後妳可以趁這機會告訴孩子,改日輪到他們先拿食物時,就應顧及後面的人,不要把好吃的儘給自己,使後來的人也有機會品嚐每一道菜的美味。

謙沖和厚的表現方式很多,不僅限於退縮讓步。比方看見年紀小的,或者行動不便的,主動去照顧他們,多拿一份給他們,又或者你們在家招待客人時,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如何做主人。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待人處世的優美傳統,但更當教導他們在甚麼場合,甚麼時候,有甚麼樣的表現。

至於妳先生的事,可能也需要調整適應。不爭功邀寵,把功勞歸給合作的同事是對的,就如名指揮家在熱烈的掌聲之下,也會請樂團起立,與他一同接受榮譽。所以問題應該不是在於沒有特別地自我誇大,而是怎樣讓上司看到他的才華。倘若妳先生的工作不像指揮——不能當着上司面前展露才華,而他又在上司面前極力強調,工作是別人做的,全沒有他的份兒,上司見他誠懇真摰,自然相信,這時他又後悔莫及,那當然是很矛盾了!所以凡事都要不過不失。過猶不及,都不是中庸之道。所謂謙讓,並非畏縮怯懦,更非虛偽或過分貶抑自己。實誠、自然,同時也顧及他人、欣賞他人、承認別人的貢獻和功勞,這些美德,並不彼此衝突,而且符合聖經教訓。虛偽、爭競,或者自誇,都不是神所喜歡的。

耶穌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十16)意思要我們堅守原則,運用智慧,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方法活出我們的美德,這樣我們就可以既適應新的環境、文化,同時又不失去優美的傳統。至於怎樣得着智慧,聖經有句話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各書一5) 我建議妳和家人一同禱告,慢慢就會發現,神的恩慈智慧額外臨到妳家。

~曉君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xj/xj.aspx?id=trxjd341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34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