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美国孩子中国爹娘

蒋吴蕴兰

美国华人常有模范族裔的形象。万一孩子出了事,亲戚邻居甚至父母,都会惊讶万分:“怎么会!?他很乖……很听话……很聪明……从来没有……。”谁能揣摩父母养育儿女的一番苦心?

为何当今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有那么多挣扎,失去人生目标和动机?连许多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孩子也不免自卑,或显得颓废,他们会觉得:

“我没价值,令人讨厌。”

“我很麻烦,是累赘。”

“我很笨,我没用。”

这样形容自己,一定事出有因。可能在学校社区遇到事情,觉得孤单、害怕、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可能家中长期笼罩在情绪的雾霾底下,例如父母唠叨、生气、严厉批判指责、不倾听、不信任、情绪不稳、独裁、说教、家暴、遇事质问或不问、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什么事都要为孩子解决难题等等。

因生活过于忙碌,父母往往没意识到正在酝酿的问题,就是意识到了,往往也是力不从心。有的存侥幸的心,希望孩子长大就没事。有的选择闭口,不想家丑外扬。岂不知长年累月、积垢不清,必有后患。等到严重问题发生,例如:试图自杀、杀人、自残、厌食、打架、搞同性恋、吸毒、酗酒、学校开除、被捕下监,或患上抑郁症、焦虑症才寻求辅导。虽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要是当初未雨绸缪,岂不更好?

美国孩子与中国父母的常见冲突

建立蒙福之家,需要了解自我、调适情绪、处理冲突、爱的沟通,但最重要的并非技巧。真正持久的变化,来自信念的改变和心态的更新。因为思想(道德观、价值观)影响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变成品格,而品格影响人生。

原来每一件事,通常都有两个层面,一是问题本身,其次是对这问题做决定的过程。这涉及谁说的算,谁对谁错,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下是美国孩子跟中国爹娘常见的争议观点,但却不是基督信仰的价值观。

1.尊重。父母命令的口气使儿女觉得不被尊重,孩子发表意见,父母看作是顶嘴。例如父母坚持年幼的要听年长的,对父母尊重是预期的,动辄叱骂“看你的态度”!深信“大人不用尊重孩子,但孩子绝对应该尊重长辈”。但儿女认为尊重是赢得的,要实至名归,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

2.关爱。每个人对爱的感受、需要、表达都不同。没感受到爱,并不表示别人不爱。很多华人比较含蓄,“爱你在心口难开”,也不习惯身体接触。父母拼命服侍孩子,提供物质享受,却不与孩子在一起享有高品质时间。

3.所有权。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但归属不是属于,不是被拥有。传统认为​​儿女属于父母而非属于自己,但儿女觉得“我有权利作我自己,走自己的路”。

4.界限。中国人注重“我们”,美国人注重“我”。你我之分,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任。正如亨利.克劳德的《为孩子立界线》一书所说,孩子需要学习何时该说“可以”,何时该说“不可以”,他们才能掌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中国传统不许儿女对父母说“不”。

5.何时成为大人。根据美国法律,18岁就是法定成人。但在父母眼中,儿女永远都是孩子,为儿女担心,凡事都要参与出主意,以致他们不愿跟父母沟通。

6.以何为重。华人父母看重家庭(即孩子的原生家庭),希望全家在一起。但美国提倡个人主义,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空间,喜欢跟朋友在一起。华人父母动辄骂儿女自私“不顾家”,但讽刺的是,即使儿女成了家,上一代仍常常干涉小家庭的家务事。

7.有多独立。美国提倡独立自由。华人注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儿女在社会自力更生,又要求他们看重原生家庭(例如照顾弟弟妹妹)。其实一个人要先对自己负责任,才能有健康的相互关系。

8.与人相处。以和为贵抑或公平竞争?表面和谐,避开冲突,可能养成逃避的习惯。内心是否忿忿不平?有没有对家人随便发脾气,却对外人非常和气?

9.成功失败。成功就自大,失败就自卑。处事单按传统,还是勇于尝试?孩子有没有做错事的学习权利空间?有没有情绪韧性?跌倒了能否站起来?

传统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同,孩子不懂,或不同意你的看法,并不是故意制造麻烦。家长要学习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接纳他们。彼此交流,带着同理心、好奇心倾听,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想法和需要,一同确定你们基督化家庭的价值观。

先处理心情,再解决事情

人类成长有认同危机,华裔美国孩子更免不了。例如我儿子上幼儿园,有一次回家哭诉:“有人说我不是美国人。”那天,我竟有耐心倾听五岁多孩子的心声,然后和缓的用英文告诉他:“你在美国出生,当然是美国人。爸爸从台湾来,妈妈从香港来,都是中国人,不过也都入籍成为美国公民,所以我们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你是爸妈的儿子,所以你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你两个都是!”儿子似懂非懂,破涕为笑,转身玩他的玩具去了。不过,第二天我还是忍不住去学校看看,原来批评他的孩子是个印度裔的小朋友。

为教养儿女而争吵,是常见的家庭问题。父母本身看法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但帮不到忙,反而更困扰孩子,不知何去何从。若三代同堂,情况就更复杂。对于孩子来说,就算小时候任凭摆布,有一天总想自作主张。青少年期出现亲子关系僵化,多半与社交、生活习惯、学业表现、如何负责任、与家人关系、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有关。青少年最常用的武器是“你不在乎!”或“这是美国!人人都可以,为何我不可以?”中国家长在亲子关系上,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要冲动:反应冲动只会破坏亲子关系,所以“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

二、平衡规矩和关系:有规矩没关系导致反叛,有关系没规矩就是不负责任。惟有规矩、关系两者并重,才能因着关系,彼此负责。当父母接纳孩子这个人,不做比较,用爱心说诚实话:“我希望你得到最好的,但做什么是你的选择。”儿女才有机会正面回应,学习自动自发,做出最好决定。

三、留心倾听,少做假设:对同一件事,冲突通常源自每人不同的观点角度。因为各有假设,解读与反应各异。若各人凭着本能保护自己,沟通不良,冷战热战成为习惯,便有恶性循环。家中大战无论谁输谁赢,两人都是输家。父母要留意孩子有没有缺乏自尊,是否觉得自己有缺陷,长久积压情绪,感到被遗弃,陷入困境与绝望?家是爱之窝,多表达对儿女的爱,肯定并鼓励孩子的人格特质(如坚持、耐心、自律等),鼓励他们参加健康的社会团体。

为了让对方知道你愿意倾听,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对孩子的情绪强度要有所准备,对沉默感到自在,让肢体语言显示你正仔细聆听。从对方的话语、表情、语气听出他现在的感悟,以同理心了解儿女的想法、感受、需要,让他知道你有听进他的话。化解武装保卫,也需要分享自己的感受,承认自己也有情绪。

帮助孩子先处理心情,再解决事情,让孩子体验你的爱,培养情绪韧性。陪在他们身边,聆听与祷告,成为保护者和支持者,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预备以温柔的话语鼓励孩子,帮他们整理自我认定和成长困惑。

爱、期望、目标与管教

养儿育女是永恒的呼召,靠着主的恩典,勇敢面对人生,面对每天的挑战。对子女期望不要太高,又永不灰心。先让神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孩子成为成熟负责、独立自主、内外如一、有良好人际关系、合神心意的人。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管教是父母的责任,按年龄做适当的教导、训练和纠正。目的是培育子女有良好品德,并能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活出主耶稣最大的诫命,就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参可12:30-31)。

年纪小的孩子,很渴望有人陪他们玩。跟小孩玩需要时间,除了不打断对方、用耳朵细心倾听外,我们还可以用眼(观察肢体语言)、用口(扼要地复述听到的内容、感受或澄清不明白之处)和用心(感兴趣和好奇)聆听,让孩子知道有人了解、接纳、关爱他们。

亨利․克劳德博士认为“成功”的人是一个多结好果子的人,建议父母在三方面预备孩子:

1.努力学习,培养能力、专长、资格、胜任某些工作。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与人合作愉快并有果效。

3.有“成功”的品格,不会前功尽废。

管教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美德和远见,愿意先苦后甘、不急于一时享乐。管教技巧很多(例如不用惩罚而用“合理的后果”),但最要紧的还是心态。儿女犯错,不要拒绝他们,期望不要太高,但永不灰心。袁幼轩的母亲持久为他祷告,让他走出同性恋、吸毒、贩毒等生活方式,他和父母一同见证,靠着神,浪子回头是可以的。

有效的管教一定是先教后管!父母可以在每一个阶段建立期望,划定界限,却要明白每个人成长快慢不同,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必担心;随着孩子年龄渐渐增长,学习放心和放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儿女的责任心一天天增长,这是一辈子的功课。父母是儿女的榜样,所以身教重于言教,要有爱心、耐心、恒心,持守原则,有一贯性,里外一致,活出基督丰盛的生命!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127:3)。

心连心,至放心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接纳、鼓励和支持,也需要刺激、互动、变化、竞争能力、自我控制、自主独立,才有生命动力。美国提倡多样的智能,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的、音乐的、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在生活等等,真是“行行出状元”。身为父母,要主动帮助儿女发掘天赋、才能和神的恩赐。

当年为了教养儿子,我与丈夫时起冲突,让我心灰意冷。1989年信主后全家改变,我的心愿是儿子长大后,还是与我“心连心,让我放心”!

为了实现这目标,我在1995年放下19年高科技职业生涯,甘心成为全职妈妈。不料,神竟然开门让我进神学院进修辅导,毕业后担任公立学校心理辅导及教会儿童传道,2003年考取加州婚姻家庭治疗师执照,2005年创办“美国孩子、中国爹娘”ParentingABC.com。这些年来,除了在私人诊所从事临床治疗,还透过现场或电话举办专题讲座,以培训、教练和写作来帮助华裔家庭,增进婚姻及亲子关系。

一眨眼我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找到神所赐的另一半,夫妻与神同行,还生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放心放手,让神作主,使我与丈​​夫活在当下,不为过去后悔,不为明天担忧,因为“祂怜悯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路1:50)。愿所有的父母都在神里与孩子心连心,至放心。

(作者为ParentingABC创办人,加州持牌执业婚姻家庭治疗师。)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60305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66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