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新一轮宗教革命下的「新使徒教会」

慕贤思

第二次的宗教改革

1980 年代末,宣教学家观察到三个现象:第一是非洲独立教会不寻常的快速增长。到如今,单在南非就有 16,000个独立宗派。而今日在撒哈拉以南地区近50%人口是基督徒。第二是中国大陆,过去30年在种种政治与社会条件限制下,增长极快。第三是拉丁美洲的「草根教会」亦急促发展。他们中间很多大型教会的牧者均是在本土成长,全没受外国差会或神 学训练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在北美洲本身,美国的传统宗派正处於危机。卫理公会丶信义会丶圣公会丶长老会等在过去二丶三十年里会众都不约而同地流失(注1)。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揭示出一个现象:我们处於历史的门槛。自宗教改革以来,教会面对一个变迁最激烈的时代(注2)!教会必须有所更新丶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不致被历史洪流摒弃。我们预备好迎接变迁丶跨越这历史的门槛了吗?

魏彼得(Peter Wagner)牧师综合一群教会更新研究者的体会认为,这正是历史中「第二次的宗教改革」!魏彼得认为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主要是神学上的;而目前的革新,不是信仰丶神学原则上的改变,而是实务上的改变。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源於对腐败了的教会的反动,而目前的革新运动,是对教会无法与现世社会文化产生关联的反动。(注3)

在这运动下,一批新的教会产生。魏彼得曾想过不同名称来称呼他们,例如「後宗派教会」丶「独立教会」丶「灵恩教会」等,但都不能有效地涵盖他们所有特点。最後他参考《网络杂志》对教会 历 史时期的划分,把这世代独特的教会增长运动,称为「新使徒教会」运动(The New Apostolic Movement)。(注4)

新使徒教会的例子

「新使徒教会」有三项重要的特质:

  • 这些教会比较能接近丶反映新约教会的形态,把新约原则技巧地融入当地文化。
  • 以向未信者传福音为第一优先。
  • 承认使徒时代的恩赐与职事在今天仍然活跃。

虽然到目前为止,参与这类新模式教会的人数无法确定,但1996年《世界基督 教百科全书》的编辑巴大卫(David Barrett),根据资料估计,那时全世界约有一亿信徒参与这些教会。

这些增长迅速的教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巴西的「神国宇宙教会」(Universal Church of God),约有300多万人。在欧洲,最大的三个教会为葡萄牙的「吗哪教会」,由 1985年开始至今在国 内 开拓了 20多个教会,共约有 75,000人。伦敦的「坎兴顿会堂」( KensingtonTemple),由 110个族群组成,约有 6,000人。匈牙利的「信心教会」,会友有 4,500人, 参加者则有 15,000人。 (注5)

在奈及利亚,从前是流体力学教授的阿迪部牧师( E. A. Adeboye),带领「救赎教会网络」。他在一条高速公路旁边,建了一座四面通风丶只有屋顶及柱子的建筑物,长一公 里丶宽半公里。 每月第一个星期五, 让 50 万人在那儿聚会!而在阿根廷,估计有15万会友的「平安爱之波教会」买下一间有 2,500座位的戏院,每周五天, 每天有18小时举行聚会。周末更达 23小时之多!而在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国际灵恩宣教 中心」, 1996年有 10,000个家庭小组,1997年初更增至30,000个!

新使徒教会的特点

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米唐纳(Donald Miller),曾主持一个针对「葡萄园团契」丶「加略山会堂」及「希望教堂」所作的研究。他列出了12项这些「新模式教会」的特点,并在《重新再创美国更正基督教》一书中发表:

  • 1960年中期以後建立。
  • 会友大多生於1945年之後。
  • 神职人员不一定要受神学教育。
  • 以现代形式敬拜。
  • 十分看重平信徒的领导。
  • 拥有广大的小组事工。
  • 神职人员与会众多半穿便服。
  • 看重对不同个人风格的包容。
  • 牧者们多半谦卑丶透明丶不高 抬自己。
  • 用身体语言来敬拜,不单以知性来敬拜。
  • 肯定圣灵的恩赐。
  • 以圣经为中心的教导。(注6)

米唐纳又补充,「除了这些特点,还有一股喜乐与欢庆的灵在他们当中,与严厉的更正教传统(特别是清教徒式的),形成强烈对比。」

此外,肯塔基州阿司伯特利神学 院的韩乔治(George G. Hunter Ⅲ)亦提出他看到「十个使徒会众的特徵 」:

  • 强烈的圣经内容。
  • 热切的祷告。
  • 对失丧灵魂的怜悯。
  • 对大使命的顺服。
  • 对人们的潜能有异象。
  • 能适应福音对象的文化。
  • 重视小组。
  • 强固的平信徒事工。
  • 每个会友与慕道友也从平信徒处得到牧养。
  • 有许多针对未加入教会者的事工。(注7)

而魏彼得本人则列出九项新使徒运动的显着特徵:新的名字丶新的权力结构丶新的领袖训练丶新的事工焦点丶新的敬拜风格丶新的祷告形式丶新的财务系统丶新的福音策略丶新的优先次序。(注8)

对於教会复兴,魏彼得又说 :「我听到不少有关复兴的说法都是在怀旧。集中於阿苏撒街或威尔斯的复兴,或艾德华兹丶芬尼所带领的复兴运动。但事实上,很多当代复兴的火种,都是今天圣灵工作之见证所点燃的,极少数是因为回顾昨天发生之事而引发的。」对於前人的榜样,他认为「我们最好效法使用他们的原则,而不是仿效他们的程序。」(注9)

以异象和价值为导向

新使徒教会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异象和价 值为导向。他们有几项共通的丶作为定向的价值观(Compasspoint Values):

1. 有绝对规范的神学观

就如凯丁(Dean Kelly)在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Growing? 一书中指出,严谨的教会比宽松的教会增长得更快。原因是他们能更有效地向人解释终极生命的意义。对事物丶行为的价值标准,有更明显的规范,以致对他们所信的对象丶目标丶信条有高度的委身,甚至愿意为之受苦丶牺牲。那些淡化其神学及伦理之绝对性的教会,起初似乎助人脱离了严谨的教条桎梏,因而沾沾自喜,但至终却因不能承载人们真实的经验,而逐渐被撇弃。

虽然很多新使徒教会都不会背诵使徒信经,但却认同其核心信仰。综合他们一致认同的神学观,大致有三点:

承认圣经是绝对的真理和生活的准则。在信仰及生活行为上,是绝对的权威。

承认耶稣基督是神丶是主。

确信一个人与耶稣基督的个人关系,决定他上天堂或下地狱(关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伦理道德上,也有三点共通的基本信念:人的生命始於受孕;同性恋是叛逆神的罪;婚姻以外的异性恋也是罪。和很多主流教会相反,是新模式的教会非常强调生命的改变。而且深信福音能给人改变的力量!这确信可能源於不少事奉者丶牧者,过去也曾有吸毒或陷於不同罪恶困境的经验,因而更深体会福音的大能!

2. 向外展望的教会观

由於深信接受福音与否,决定一 个人永恒的命运,新使徒教会有炽热的心志为基督赢取失丧的人。许多传统教会的存在,只为服侍会友,缺少 向外的动力。但新模式的教会以传福音为教会存在丶服侍的焦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远处丶近处,务求引领更多人归主。

3. 具异象的末世观

新使徒教会普遍具备一种具异象的末世观(Visionary Eschatology)。他们对过去很多关乎末世论神学观点的分歧,例如前千禧年派丶後千禧年派,或灾前丶灾中丶灾後被提等争论都淡化了,却把末世观的重点放在神 国度的得胜丶推展。他们强烈地相信得救的人会前所未有地加增,撒但的营垒会被推翻,黑暗的势力至终会崩溃,神国度的进展是无法抗拒的。

4. 授权与信任新的领袖

新使徒教会的组织架构往往是较为个人化,重视沟通,建立互信关系,摆脱传统宗派单向地由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并着意授权丶信任新兴的领袖,让他们能放胆地工作,释放新的动力和创造力。

以圣经教导为中心

这些新模式的教会,并不止於第三世界地区或者具灵恩背景的教会;又或者必须自立门户,方能改革。北美好些具备更新模式的教会,并不是走灵恩路线的,柳溪社区教会(Willow Creek Community)及丰收基督徒团契(Harvest Christian Fellowship)都是其中的例子。而澳洲的神召会,则是在其宗派内进行革新而走上复兴,并未「另起炉灶」。

丰收基督徒团契的创立者劳瑞(GregLaurie),1970年17 岁半时信主,19 岁 便开始牧养工作。他学设计出身,参与加利利会堂(Calvary Chapel),信主後花上很多时间研经,更替查克史密斯(Chuck Smith)牧师的讲道小册配制漫画。20 岁那年,他被教会派往Riverside一所圣公会协助 他们带领年轻人的查经班,这查经班便迅速增长到300人,原来的礼堂也容不下。最後他们决定另觅地方建立教会。 史密斯牧师为他们觅得一个地方,付了首期。下一个主日他们进去聚会时,已经有500多人。

一个才 20 岁的年轻人,没受过正式的神学训练,怎能开始一间教会?他们在主日晚上聚会,周三晚也有聚会,由劳瑞负责。主日崇拜则邀请一位50来岁,较有资历弟兄负责。劳瑞决心学习加利利会堂,在圣经教导上下工夫,从以弗所书开始,逐卷讲解。起初,他只在周三 晚 的聚会 查 考圣经,主日晚上拜的效果远不如周三晚的查经聚会。他遂深深体会到只有扎实丶稳固的圣经教导,才能喂养羊群。而健康的羊亦自然会繁殖。

过了一段日子,主日早上崇拜平均人数保持在 60人左右,而晚间崇拜则已接近1,000人!这时劳瑞仍有感於自己太年轻,不敢向较年长丶成熟的人讲道,直到一次负责日间聚会的弟兄心脏病发,他才接替他。後来那位弟兄蒙召到中国事奉,劳瑞便继续负责主日崇拜,往後人数渐增,成为教会最主要的聚会。

避免制造「属灵消费者」

劳瑞回顾,多年来他们并无刻意追求成为大教会,却努力成为一间坚固丶健康的教会。劳瑞注意到,教会单追求人数的增长,很易落入制造一群「属灵消费者」的陷阱,满足会众 的需求,多於成为合神心意的教会。

他说:「今天许多传统教会之所以变成当代文化的局外人,是因忽略了人的需要??基督徒找到许多服侍的新管道,是因看到周围人真正的需要。不但看到,而且关心??但对用心良苦丶非常吸引人的方式也要小心──不要让那些方式转移了我们的焦点丶时间和精力,不再注意使徒行传中所显示的,神对教会起初的心意。」(注10)

劳瑞以稳固的圣经教导为基础,并根据使徒行传二章42至47 节,总结出四项教会维持健康成长的基本要素:1.是敬拜的教会。2.是传福音的教会。3.是不断学习的教会。4.是充满爱的教会。丰收基督徒团契至今是全美国十间最大的教会之一。

附注:

  1. 从1968至1994年,美国主流宗派的会友数目不断下降。圣公会从 300万降至 250万。卫理公会从 1,100万减至 860万。 长老会从 420万减至 370万。联合基督 教会从 200万减至 150万。(《教会大地震》,15页)
  2. 社会学家巴乔治(George Barna 说:「社会学家??都同意今天社会的变化速度比任 何时候都快。我们的文化 每 三到五年便重新再创;我们的行为模式 每十年改变二到三次。因此我们的教会 也必须不断地更新。」(《教会大地震》, 21页)
  3. 魏彼得参考的作者有谢莱(Lyle Schaller)丶米唐纳(Donald Miller)等(《教会大地震》,40-41页)。
  4. 1995年9月4日《网络杂志》,这样划分教会 历史:「使徒模式」(第一至三世纪)丶「基督国度模式」(第四至二十世纪中叶)丶「新使徒模式」(二十世纪末到廿一世纪)(《教会大地震》,42-47页)。
  5. 《教会大地震》,51-52页。
  6. Donald Miller, Reinventing American Protestantism , P.20。
  7. George G. Hunter Ⅲ, in Leadership Network Forum, 1996.
  8. 《教会大地震》,64-65页。
  9. 同上。
  10. 《颠覆世界的教会》,57-58页。

参考资料:

  • 《教会大地震》(Church Quake!)魏彼得(PeterWagner)着,余国亮丶高俐理译。
  • 《颠覆世界的教会》(TheUpside-Down Church)葛列格.劳瑞(Greg Laurie)着,刘如菁译。
  • 《山道》(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期刊),黄厚基:「旧瓶新酒:新使徒教会运动初探和复杂领导模式的挑战」,香港:浸信会神学院,2004年12月,145-168页。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60301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06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