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美國孩子中國爹娘

蔣吳蘊蘭

美國華人常有模範族裔的形象。萬一孩子出了事,親戚鄰居甚至父母,都會驚訝萬分:「怎麼會!?他很乖……很聽話……很聰明……從來沒有……。」誰能揣摩父母養育兒女的一番苦心?

為何當今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有那麼多掙扎,失去人生目標和動機?連許多有良好生活環境的孩子也不免自卑,或顯得頹廢,他們會覺得:

「我沒價值,令人討厭。」

「我很麻煩,是累贅。」

「我很笨,我沒用。」

這樣形容自己,一定事出有因。可能在學校社區遇到事情,覺得孤單、害怕、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也可能家中長期籠罩在情緒的霧霾底下,例如父母嘮叨、生氣、嚴厲批判指責、不傾聽、不信任、情緒不穩、獨裁、說教、家暴、遇事質問或不問、不給孩子失敗的機會、甚麼事都要為孩子解决難題等等。

因生活過於忙碌,父母往往沒意識到正在醞釀的問題,就是意識到了,往往也是力不從心。有的存僥倖的心,希望孩子長大就沒事。有的選擇閉口,不想家醜外揚。豈不知長年累月、積垢不清,必有後患。等到嚴重問題發生,例如:試圖自殺、殺人、自殘、厭食、打架、搞同性戀、吸毒、酗酒、學校開除、被捕下監,或患上抑鬱症、焦慮症才尋求輔導。雖然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要是當初未雨綢繆,豈不更好?

美國孩子與中國父母的常見衝突

建立蒙福之家,需要了解自我、調適情緒、處理衝突、愛的溝通,但最重要的並非技巧。真正持久的變化,來自信念的改變和心態的更新。因為思想(道德觀、價值觀)影響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變成品格,而品格影響人生。

原來每一件事,通常都有兩個層面,一是問題本身,其次是對這問題做決定的過程。這涉及誰說的算,誰對誰錯,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以下是美國孩子跟中國爹娘常見的爭議觀點,但卻不是基督信仰的價值觀。

1.尊重。父母命令的口氣使兒女覺得不被尊重,孩子發表意見,父母看作是頂嘴。例如父母堅持年幼的要聽年長的,對父母尊重是預期的,動輒叱罵「看你的態度」!深信「大人不用尊重孩子,但孩子絕對應該尊重長輩」。但兒女認為尊重是贏得的,要實至名歸,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

2.關愛。每個人對愛的感受、需要、表達都不同。沒感受到愛,並不表示別人不愛。很多華人比較含蓄,「愛你在心口難開」,也不習慣身體接觸。父母拼命服侍孩子,提供物質享受,卻不與孩子在一起享有高品質時間。

3.所有權。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但歸屬不是屬於,不是被擁有。傳統認為兒女屬於父母而非屬於自己,但兒女覺得「我有權利作我自己,走自己的路」。

4.界限。中國人注重「我們」,美國人注重「我」。你我之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任。正如亨利.克勞德的《為孩子立界線》一書所說,孩子需要學習何時該說「可以」,何時該說「不可以」,他們才能掌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中國傳統不許兒女對父母說「不」。

5.何時成為大人。根據美國法律,18歲就是法定成人。但在父母眼中,兒女永遠都是孩子,為兒女擔心,凡事都要參與出主意,以致他們不願跟父母溝通。

6.以何為重。華人父母看重家庭(即孩子的原生家庭),希望全家在一起。但美國提倡個人主義,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空間,喜歡跟朋友在一起。華人父母動輒罵兒女自私「不顧家」,但諷刺的是,即使兒女成了家,上一代仍常常干涉小家庭的家務事。

7.有多獨立。美國提倡獨立自由。華人注重相互依存的關係,要求兒女在社會自力更生,又要求他們看重原生家庭(例如照顧弟弟妹妹)。其實一個人要先對自己負責任,才能有健康的相互關係。

8.與人相處。以和為貴抑或公平競爭?表面和諧,避開衝突,可能養成逃避的習慣。內心是否忿忿不平?有沒有對家人隨便發脾氣,卻對外人非常和氣?

9.成功失敗。成功就自大,失敗就自卑。處事單按傳統,還是勇於嘗試?孩子有沒有做錯事的學習權利空間?有沒有情緒韌性?跌倒了能否站起來?

傳統東西方文化價值觀不同,孩子不懂,或不同意你的看法,並不是故意製造麻煩。家長要學習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接納他們。彼此交流,帶著同理心、好奇心傾聽,了解和接納他們的感受、想法和需要,一同確定你們基督化家庭的價值觀。

先處理心情,再解決事情

人類成長有認同危機,華裔美國孩子更免不了。例如我兒子上幼兒園,有一次回家哭訴:「有人說我不是美國人。」那天,我竟有耐心傾聽五歲多孩子的心聲,然後和緩的用英文告訴他:「你在美國出生,當然是美國人。爸爸從台灣來,媽媽從香港來,都是中國人,不過也都入籍成為美國公民,所以我們是美國人也是中國人。你是爸媽的兒子,所以你是美國人也是中國人。你兩個都是!」兒子似懂非懂,破涕為笑,轉身玩他的玩具去了。不過,第二天我還是忍不住去學校看看,原來批評他的孩子是個印度裔的小朋友。

為教養兒女而爭吵,是常見的家庭問題。父母本身看法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但幫不到忙,反而更困擾孩子,不知何去何從。若三代同堂,情況就更複雜。對於孩子來說,就算小時候任憑擺佈,有一天總想自作主張。青少年期出現親子關係僵化,多半與社交、生活習慣、學業表現、如何負責任、與家人關係、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有關。青少年最常用的武器是「你不在乎!」或「這是美國!人人都可以,為何我不可以?」中國家長在親子關係上,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一、不要衝動:反應衝動只會破壞親子關係,所以「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

二、平衡規矩和關係:有規矩沒關係導致反叛,有關係沒規矩就是不負責任。惟有規矩、關係兩者並重,才能因著關係,彼此負責。當父母接納孩子這個人,不做比較,用愛心說誠實話:「我希望你得到最好的,但做甚麼是你的選擇。」兒女才有機會正面回應,學習自動自發,做出最好決定。

三、留心傾聽,少做假設:對同一件事,衝突通常源自每人不同的觀點角度。因為各有假設,解讀與反應各異。若各人憑著本能保護自己,溝通不良,冷戰熱戰成為習慣,便有惡性循環。家中大戰無論誰輸誰贏,兩人都是輸家。父母要留意孩子有沒有缺乏自尊,是否覺得自己有缺陷,長久積壓情緒,感到被遺棄,陷入困境與絕望?家是愛之窩,多表達對兒女的愛,肯定並鼓勵孩子的人格特質(如堅持、耐心、自律等),鼓勵他們參加健康的社會團體。

為了讓對方知道你願意傾聽,不要隨便發表意見,對孩子的情緒強度要有所準備,對沉默感到自在,讓肢體語言顯示你正仔細聆聽。從對方的話語、表情、語氣聽出他現在的感悟,以同理心了解兒女的想法、感受、需要,讓他知道你有聽進他的話。化解武裝保衛,也需要分享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也有情緒。

幫助孩子先處理心情,再解決事情,讓孩子體驗你的愛,培養情緒韌性。陪在他們身邊,聆聽與禱告,成為保護者和支持者,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預備以溫柔的話語鼓勵孩子,幫他們整理自我認定和成長困惑。

愛、期望、目標與管教

養兒育女是永恆的呼召,靠著主的恩典,勇敢面對人生,面對每天的挑戰。對子女期望不要太高,又永不灰心。先讓神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孩子成為成熟負責、獨立自主、內外如一、有良好人際關係、合神心意的人。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管教是父母的責任,按年齡做適當的教導、訓練和糾正。目的是培育子女有良好品德,並能對自己及他人負責任,活出主耶穌最大的誡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是愛人如己」(參可12:30-31)。

年紀小的孩子,很渴望有人陪他們玩。跟小孩玩需要時間,除了不打斷對方、用耳朵細心傾聽外,我們還可以用眼(觀察肢體語言)、用口(扼要地複述聽到的內容、感受或澄清不明白之處)和用心(感興趣和好奇)聆聽,讓孩子知道有人了解、接納、關愛他們。

亨利.克勞德博士認為「成功」的人是一個多結好果子的人,建議父母在三方面預備孩子:

1.努力學習,培養能力、專長、資格、勝任某些工作。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團隊精神、與人合作愉快並有果效。

3.有「成功」的品格,不會前功盡廢。

管教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美德和遠見,願意先苦後甘、不急於一時享樂。管教技巧很多(例如不用懲罰而用「合理的後果」),但最要緊的還是心態。兒女犯錯,不要拒絕他們,期望不要太高,但永不灰心。袁幼軒的母親持久為他禱告,讓他走出同性戀、吸毒、販毒等生活方式,他和父母一同見證,靠著神,浪子回頭是可以的。

有效的管教一定是先教後管!父母可以在每一個階段建立期望,劃定界限,卻要明白每個人成長快慢不同,只要在正常範圍內,就不必擔心;隨著孩子年齡漸漸增長,學習放心和放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兒女的責任心一天天增長,這是一輩子的功課。父母是兒女的榜樣,所以身教重於言教,要有愛心、耐心、恆心,持守原則,有一貫性,裡外一致,活出基督豐盛的生命!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127:3)。

心連心,至放心

每個孩子都需要愛、接納、鼓勵和支持,也需要刺激、互動、變化、競爭能力、自我控制、自主獨立,才有生命動力。美國提倡多樣的智能,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的、音樂的、身體運動、人際關係、內在生活等等,真是「行行出狀元」。身為父母,要主動幫助兒女發掘天賦、才能和神的恩賜。

當年為了教養兒子,我與丈夫時起衝突,讓我心灰意冷。1989年信主後全家改變,我的心願是兒子長大後,還是與我「心連心,讓我放心」!

為了實現這目標,我在1995年放下19年高科技職業生涯,甘心成為全職媽媽。不料,神竟然開門讓我進神學院進修輔導,畢業後擔任公立學校心理輔導及教會兒童傳道,2003年考取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執照,2005年創辦「美國孩子、中國爹娘」ParentingABC.com。這些年來,除了在私人診所從事臨床治療,還透過現場或電話舉辦專題講座,以培訓、教練和寫作來幫助華裔家庭,增進婚姻及親子關係。

一眨眼我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找到神所賜的另一半,夫妻與神同行,還生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放心放手,讓神作主,使我與丈夫活在當下,不為過去後悔,不為明天擔憂,因為「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路1:50)。願所有的父母都在神裡與孩子心連心,至放心。

(作者為ParentingABC創辦人,加州持牌執業婚姻家庭治療師。)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60305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6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