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負責任的愛

寶慧

抵烏干達翌日,踏著一坑一窪的黃泥路在住處附近散步。兩旁沒自來水沒電供的殘破房子、在屋外燒火做飯的婦女、坐在塑料盆裡洗澡的小孩、睜著好奇的大眼凝視我們的人們,能與這些友善純樸的人們交談,令我倍感親切。

烏干達,一個東非小國,自1962年獨立以來,內戰連年不斷。1980年代政局方曙光初現,艾滋病卻搭了上來。86年起新政府動員全國上下對抗艾滋病,經過20年不懈地努力,她竟成了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典範。因此原故,我和從事艾滋病研究的丈夫來此展開為期三

個月的實地考查。

但就在第五天,現實像一瓢瓢冷水潑滅了我心中的熱情。雖然走在路上,人們都會向你打

招呼,交換幾句一式一樣的對話「Hi!」「Hello!」「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若你透露了可以多談幾句的信息,他們會問:「從哪裡來?」「逗留多久?」「在這裡作些甚麼?」這樣的對話是有固定模式的,因為不管我怎麼回答,幾分鐘後,話題一定會轉到那個令人百般無奈的方向:「我沒錢供孩子上學,你能否幫忙?」「可否在

國外幫我找贊助人?」也有直接乾脆的「給我錢」。

請不要誤會,我決非有意破壞這些有著動人笑容的人們在讀者心中的印象。若非真的有需要,誰願意放下尊嚴,低聲下氣向人請求幫助?而且這些謙遜溫和的人們被拒絕後,眼神中雖不免閃過一絲黯淡,但嘴角的那抹微笑並不會因此退去。然而這一次又一次令我心隱隱作痛的是──錢,似乎這已成為外國人與本地人建立健康良好關係的一道醜陋的牆。被阻擋在這面還在持續增高加闊的牆後面,我無法不思考,誰是始作俑者?是誰用錢污染了這些美麗的靈魂?

小費,該給的時候我們也會給,但給出去後常換來心裡的不自在,甚至還會鄙視自己。本來人人平等,無論何種膚色、從事哪行職業,辛勤工作換來生計就值得尊敬。然而一旦給錢的手伸了出去,這份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就沒了。每一回,當他們原本單純的笑容在收了額外的金錢後變得卑微,我就再也不能自在地與他們交往下去。這裡出入會有人為你開門,幫你做飯、洗衣、打掃;但,只要我們自己能做的,就決不假手於人。

再往更廣的層面想,每年從國外源源不斷流入貧窮國家的捐款,是真幫了這些國家的人民嗎?會否因可以倚靠國外捐款,政府就不積極建設國內的軟/硬體?一旦天災人禍發生,無法自救的人民只能向國際發出求救聲音,卻忘了政府才是應該負起照顧他們人民責任的?依賴,使人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當然,這樣說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袖手旁觀了。盼望這些貧窮國家的人民能自己在逆境中打造出奇蹟,就像聖經裡那些對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沒有實際行動的人一樣。我更不是慫恿讀者無視於貧窮人的需要。只是,在烏干達面對的這番思想衝擊,使我和丈夫更認真去思考:甚麼才是幫助,甚至是建立別人最好的方法?給錢,當然最省時省力;但如果能力可及,是否該放寬眼界,求上帝讓我們看見,除了金錢以外,能在哪些方面去更負責任的愛這些我們在地球村裡的鄰舍呢?

我一個朋友,在尼泊爾境內由國際非營利組織為孤兒建設的兒童村裡工作時,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在孩童住進村時,組織就會在銀行為他開個帳戶,存入每年由國外匯來的捐款。等他滿了必須離開兒童村的年紀,這個大約17、18歲的少年會忽然發現,銀行帳戶裡的錢居然使他成了富翁。結果,許多這樣的少年人不到幾年,就被酗酒、吸毒等惡行毀掉了一生。

錢,無可否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深信,創造我們的上帝早給我們一獨特的恩賜,就是成為願意付更多代價服務人群的人。所以,在幫助弱勢人群時,不管是透過錢或其他方式,出發點應該是幫助他們最終能夠自給自足,靠自己站立起來。

在烏干達就有這樣一間教會,用了20年的時間汲汲耕耘,目前共建立了3個兒童村,照顧著

1,700多位孤兒。兒童村秉著「拯救孩童,重建國家,培養未來領袖」的宗旨,不單單滿足於給孤兒們一片瓦一餐飯;他們更致力於建立孩子們有健全的身心靈,享有最好的教育,培養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樑。兒童村裡一間間小屋,就是一個個家庭。每個家有一位母

親,8個孩子。母親,原本是失去丈夫的無依寡婦;孩子,有的是從垃圾堆旁被撿回,有的是從糞堆裡被救起……。他們曾被社會遺棄;如今,他們擁有家人及朋友,受高品質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孤兒們能重建自我價值,知道長大後要成為改變社會、建設國家的人。當一個孩子閃爍著大眼,告訴你:「我的志願是成為烏干達的總統,讓我的國家成為更美好的地方!」你就明白,這是教會多年胼手胝足的成果。這,就是負責任的愛。

讓我們作個懂得負責任去愛的人。至少可以在捐錢之前,花點時間認真查看錢會透過怎樣的方式成為受益者的真正幫助(註)。對我來說,在烏干達學到的最大功課之一,就是跪下禱告,求上帝教導我如何去接納並真正負責任地愛這些人們。這樣我們才會發掘可能幫助並建立他們的方法。

註:僅在烏干達這麼個小國,就有約3,500百個非政府組織(NGOs),他們有許多確實胼手胝足地在建設社會、服務人群;但也不乏有混水摸魚者。據筆者一位本地同事描述,有些組織向國際籌款把北部內戰及疾病遺孤送到首都坎帕拉。抵達後為兒童照了相片寄給捐款者作為證明,之後就對他們置之不理,任其流落成街童。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90506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2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