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使者的傳承

劉耀光

傳承的佳話和使命

有位名叫金波(Edward Kimball)的主日學老師,很關心班上一名愛打瞌睡、不愛讀經的學生,並在學生打工的鞋店貨架旁帶他信主、獻身。這個學生後來成為世界知名佈道家,他就是慕迪(D. L. Moody)。有一次,慕迪到不列顛群島的一間小教會講道,教會的年輕牧師梅爾(Frederick B. Meyer)被他所講的金波的故事所感動,傳道生涯全然改變,後來也成為知名佈道家,並在美國校園講道時,帶領了柴普曼(J. Wilbur Chapman)信主。柴普曼後來負責青年會事工,於1934年請了翰牧博士(Dr. Mordecai Fowler Ham)主講了連續十一週的聚會,當地青年葛培理(Billy Frank Graham)在聚會中信主奉獻,後來成為大佈道家,一生向超過兩億人傳揚福音!

這是一段福音傳遞的佳話,由默默無名的金波先生開始,至今改變影響了千萬人的生命。有句話說,「你能算出一顆蘋果有多少粒種子,但不能算出一粒種子會長出多少顆蘋果」。

今天我們得著福音的好處,都是先賢先輩將福音代代傳承的結果。我們也是這傳承過程中的一環,需要繼續把屬靈的福分傳下去。然而要如何傳承呢?我們要從這福音本身,也是第一位福音使者耶穌基督的身上來學習。

一、走入人群

馬太福音九章35節說:「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耶穌不是坐在家裡大談天國之道,也不是在舒服的朋友圈或門徒中穿梭,相反,祂帶著門徒「走遍」各城各鄉,進入各種場合,包括充滿病痛、絕望、貧困的環境。祂是走進人群,以「走入人群的行動」展現福音使者的傳承。

我們常說要與主同行,也唱這樣的詩歌,然而,我們知道主耶穌的腳蹤是怎樣的腳蹤嗎?耶穌的「走遍」不是一次旅行、一個事件,而是一直不斷地行動。主的心是宣教的心,主所走的路沒有局限在某一固定的範圍。祂到過熱鬧繁榮的大都市,在宗教氣氛濃厚的耶路撒冷傳揚天國的福音;祂也到過偏遠落後的窮鄉僻壤,在猶太人所輕視的外邦異族中做醫病、趕鬼與救恩的工作。祂一生周遊四方,不辭勞苦地穿越街頭巷尾,無非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上至君王權貴,下至貧苦大眾。

如今,我們舒舒服服地享受教會的敬拜和肢體的關愛是很好,但這不是一個福音傳承者的生活方式。一個福音使者不只懂得聚會、散會、然後再聚會,而是更要注重福音的傳承;而要傳承,就要走出去,走進人群。

當然,走出安樂窩需要許多勇氣,因要面對各樣的情況和各式的困難、衝擊甚至攻擊。然而,如果不走進人群,這福音的棒子怎麼交出去呢?沒有耶穌當初走進人群,怎會有門徒的出現?如果沒有門徒走進人群,怎會有教會的出現?如果教會不走進人群,我們今天怎能得著屬天的福分?

只有實際接觸人,才能瞭解人;只有瞭解人,理解人,所傳的福音才能讓人明白,觸動人心。

二、體察需要

馬太福音九章36節:「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一個福音使者的傳承,不但要有「走入人群的行動」,還要在走入的過程中具有主耶穌的眼光,見祂之所見;否則容易只是走馬看花,或只產生短暫的人間同情,不能透視苦情背後的真正原因和真正的解決方式。因此,福音使者的傳承還需兼有「體察需要的眼光」,要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憐憫。

中南美洲有許多來自中國內地的同胞,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費盡心思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但來到之後,發現事實和期望實在相差太遠,終其一生的日日勞碌,只為一份微薄的利潤,還整天活在隨時會被打劫、甚至賠命的恐懼中。他們唯一的消遣就是賭博,所以這消遣就成為他們不能脫離的網羅與苦海,甚至導致家破人亡。他們需要耶穌,需要平安,需要有人進到他們當中,向他們宣講平安的福音,醫治他們受傷的心靈。

記得2010年6月我帶短宣隊到貝里斯探訪,進到一間雜貨店,店主沒聽過福音,也沒什麼表情。我們憑著信心與他們分享,剛講到一半,女主人突然流淚哭泣。原來前幾天有小偷破牆而入,將他們的整個保險箱搬走,過去幾年勞動的心血和護照、簽證等重要文件全沒了!那時我們心中都湧出一份憐憫。我們將能給人生帶來轉機的福音分享給他們,他們願意接受耶穌,願意讓受傷的心被主醫治與安慰。同年十月我再帶隊前去探訪他們,發現他們臉上不再空白落寞,而是和藹可親,滿有盼望。

其實不一定需要去貝里斯,我們在每日的生活中也會接觸不同的人,當我們看到他們,我們看到什麼?還是什麼都沒看見?如果從來沒把他們的存在看到心裡,我們每天就只是與他們擦身而過。我們有太多的問題要處理,有夢想和目標要追求,根本沒有空閒、沒有精力去管別人的事。別人信不信耶穌,跟我何干?俗話說「各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求主憐憫,讓我們有祂的眼光來看見人的需要,有祂的心腸去憐憫人的心靈之需,因為只有憐憫的心可以促使我們採取行動,也只有因憐憫所採取的行動才有意義。

牧人找尋迷羊很辛苦,但找著了就快樂;傳福音雖辛苦,但有盼望,因為我們能看到收割的喜樂。願主幫助我們有長進,有能力。

三、傳遞異象

馬太福音九章37至38節:「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在這裡,耶穌把祂一步步踏過的腳蹤、一幕幕所見的需要形成一個異象傳遞給門徒,好讓門徒見祂之所見:舉目都是需要盡快收回的莊稼,這是一個帶有緊迫性、時機性的大使命。

今年五月我再次帶短宣隊到厄瓜多爾,那裡有主流離失所的羊群。當地城市原先的華僑都講廣東話,宣教士、教會裡比較穩定的弟兄姊妹也講粵語。但現在卻有一批批講普通話的同胞大量移民過去,街市上每兩步就是他們開的商店。教會為了要收割這些莊稼,把原先用廣東話的敬拜改為普通話,為的是能將福音帶給他們,可以說是在搶時機,因為異端耶和華見證人非常活躍,我們不去,這些羊就會被拉走。所以這是一個呼聲,我們要緊迫禱告,求主差遣工人去收取祂的莊稼。

短宣隊員回來後在教會分享了在禾場的所見所歷,所領受的傳福音的迫切性,其中雖有一些有趣的新鮮事,但那不是目的和重點,目的和重點是傳遞主宣教的異象,喚醒眾弟兄姊妹的憐憫心,看到同胞的需要,直接或間接地參與。

異象要傳遞才會有新的福音使者展開新的行動,也才有新一輪的薪火相傳。福音使者產生新的福音使者,這是一個「連鎖反應」。當我們禱告時,神可能差派別人,也可能差派我們。不論差誰,主都會賜下權柄、能力與恩賜去完成使命,藉著福音使者完成衪的工。

結語

厄瓜多爾、貝里斯等國所處的中南美洲是個宣教的大禾場,很適合北美教會的參與,無論是廣東話、普通話或是兒童事工,都亟待收取莊稼的工人;而主對工人的要求不在於有多少能力,而在於是否願意讓主使用。

讓我們一起回應主的呼召,成為新一代的福音使者,主動進入人群,用主耶穌敏銳而憐憫的眼光看到需要和苦情,將福音與天國的真理向他們宣講與教導,用主的愛使他們受傷的心靈得著安慰,並進一步將福音的異象傳遞給更多的弟兄姊妹。

(作者曾負責本會海外差傳事工,現為本會支援性宣教士)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60106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6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