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的成熟

多教會沒有幫助初信者成長的門徒訓練,有門訓的教會所用的模式較強調「屬靈」的表現,例如讀經、禱告、參加教會聚會、傳福音、背經等;稍為進深一點的會談到行為的改變,例如對人要忍耐有愛心、饒恕愛仇敵和聖潔的男女關係等,這些都很重要,但不夠全面,忽略了思想與情緒的省察與重塑;也不夠深入,沒有培養屬靈的操練,檢視和處理內在生命的掙扎與轉化。

耶穌出來傳道的信息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但改成甚麼樣子呢?祂在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裡勾劃一幅悔改的藍圖與全人成長的過程。

人像冰山,露在水面能看得見的(言語、行為與活動)只是很小部份,冰山的一角。很大部份是在水下面(思想、情緒、動機與背景),別人不知道也看不見的部份;甚至是在深海裡面(潛意識),連自己也難以知道的部份。

悔改就是要讓水上面及水下面的部份都經過主寶血的潔淨,配合聖靈更新的工作,全人且徹底的改變。「你們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耶穌所指的不是守全律法,毫無瑕疵,乃是全人的成熟,心、性、意、力各方面能平衡的成長,有美好的互動與合一。主在這幾章多次將祂心目中的「天國子民」與外邦人與法利賽人對比,並說不要效法他們。外邦人是尚在天國門外的人,不依創造主藍圖生活的人;而法利賽人以為自己已入門,其實仍在門外的人,他們可能最初也想追求天國,但因為只追求外面的宗教表現,而沒有掌握藍圖的精髓,結果離天國愈走愈遠。

「八福」(太五1-12)指出內在生命的品質是根,外面的行為表現是果,有諸內而形於外。律法只能判斷外在的行為,卻不能管制影響人行為的內在因素-思想、動機、欲望、情緒、良知等。十誡提到「不可殺人」的行為,耶穌要我們潛到水底下,檢視與處理裡面的怒氣情緒;十誡提到「不可姦淫」的行為,耶穌卻要我們處理引發姦淫的慾望。人發了誓又背誓,是因為是非之心受了矇蔽;報復,是因為裡面缺乏愛的動力,內心被恨的情緒腐蝕了。耶穌指出我們若只注重外表,就會成為很被動的人-做給人看,要得人的獎賞(六1-18);或被別人的行為牽動,作出反擊或報復的回應(五38-48)。

相反來說,若我們懂得檢視自己內在的價值觀和情緒,反省自己的動機與良知,然後作出調整,我們就能主動地主導我們外在的言行與人際關係。報仇是被動的,以德報怨是主動的。被人打右臉是被動的,把左臉轉過來由他打是主動的;被人強逼走一里路是被動的,同他走二里是主動的。檢視和反省後,選擇以愛報恨是屬靈生命很重要的操練。

耶穌在第六章談到憂慮的情緒。他說「眼睛是身上的燈,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六22-23) 思想價值觀會影響情緒,看事物的觀點會牽動情緒;我們若將金錢看作倚靠的偶像(瑪門),就會時常患得患失(憂慮)。價值觀是優先次序的排列,神在人與物之先,人在物之先。我們若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生活所需神就會供應。

我們若看「人」比「物」(飛鳥)貴重(六26),就不會為了生活所需憂愁掛慮,更不會因貪婪妒忌而心為形役,發動人際的戰爭。雅各書第四章1-2節一針見血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爭戰鬥毆來自內心貪與妒的私慾。耶穌教導我們不要論斷人,要反求諸己(太七1-5)。解決人際的衝突,必須先整頓自己的內心。

耶穌在結束登山寶訓時(七13-28)指出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編織起來的:「門」與「路」是人生的方向選擇,窄門小路或寬門大路,怎樣選擇就會引到怎樣的人生終局-永生或滅亡。生命素質的培養也是一個選擇,好樹結好果,壞樹結壞果,有諸內而形於外,耶穌強調由內至外的生命改變很重要,單有外表的宗教表現只會自欺欺人,卻騙不了神。

人生觀是生命的根基,藏在內心隱晦之處,卻隨時隨事影響我們的抉擇。若我們選擇「以天父旨意」(七21)及「神的話」(七24)作為行事為人的依據,就是在磐石上建造人生的根基,就能承受人生際遇的風風雨雨,而矻立不倒。鐵達尼號不是一下子就覆沒,船艙碰到冰山而有破洞,海水衝了進來。但船長和甲板上的人毫不察覺,照樣飲酒作樂。直到船身傾斜,人們才驚惶逃生,但已經太遲了。一個基督徒軟弱跌倒,裡面的生命其實早已開始腐壞。

耶穌的登山寶訓由內而外包括全人的改變,由生命的動向、思想的價值觀、情緒、意志的抉擇到外面的言語、行為及人際關係,無一不受福音大能的更新。可惜許多人信了耶穌,只影響冰山一角輕微的震盪,水下面完全原封不動,不是福音缺少了大能,是傳福音的人沒有把福音的全部意義傳得完備。

(邱清萍著─中國信徒佈道會─「心靈客棧」專欄)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cy/cy.aspx?id=tr2015_01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國信徒佈道會<心靈客棧>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