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了豬欄

兒子住在外州,有天晚上九點多打電話給他卻找不到人;過一會再打,還是找不到;心裡有點兒著急,去哪兒了呢?又不可能這麼早就睡覺……到了第二天,一清早接到他的電話,第一句就是:「媽,妳打了23次電話給我,我昨晚很累,只是早一點去睡覺而已。」接到兒子電話自然鬆了一口氣,心想不會有23次那麼誇張吧?不過,有13次倒也不出奇。

這讓我想到路加福音15章裡那個有關浪子的故事。不是說小兒子明目張膽地要求還健在的父親把家產分給他之後,頭也不回就到遠方去嗎?那個當爸爸的心裡會有多難過?況且在那個年代,沒有手提電話,也沒有臉書微信,那種牽腸掛肚又豈是筆墨所能形容?故事發展如何呢?「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加福音15:14-17)於是這個浪子也就真的起來,回到他父親那裡去(參20節)。

原來故事的關鍵就在於那個豬欄。猶太人一向視豬為不潔之物,現在這個一向身嬌肉貴的小兒子竟然淪落到要去吃豬所吃的食物,真箇「低處未算低」(還可以再低嗎?);然而,也正因為這個豬欄,不管是豬的形態、動作以致氣味,終於叫這浪子「醒悟過來」(17節),沒有人在旁指引、沒有網上可以聽的道,也不見有甚麼聖書在身邊,更沒有甚麼培靈奮興會可以參加,就是這一群豬、這個豬欄……叫浪子回頭了。所以有人說,這個「豬欄」是上天給浪子的最大禮物,是這個豬欄叫浪子徹底改變過來。這個曾大逆不道,在父親還健在時就要分家產的不肖子,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願意認錯、真心悔過、甘心當雇工、沒有半點架子的傭人。可見他心裡多了一份難得的謙卑,這不是一件小事,都是因為他有「豬欄」的經歷。

話到這裡,不能不佩服父親高深的「道行」。他沒有攔阻兒子遠去,卻有信心他終有一天會回來,所以相離還遠,父親就看見(參20節)。這個父親沒有用自己的方法硬要叫孩子回轉,卻是給他極大的空間,在他自己的時間回到靈魂的最深處(參17節原文);因為這個兒子已成人了,他必須自己選擇回家,否則家是困不了他的。

從來沒有愛上過豬欄,這個故事卻叫我對它另眼相看。豬欄──可以代表一些難堪的際遇、委屈的境況、羞恥的狀態,也可代表被人遺忘、遭人白眼、舉目無親;然而,也是這豬欄,帶來浪子的悔改、重逢的擁抱、完全的接納、破鏡得重圓。

也許這個豬欄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你我的生命中,也許劇中的主角不一定是父親和兒子;然而,能夠有不一樣的角度、用不一樣的思維去看待,也就可能帶出不一樣的結局。

謝謝你,我的小兒子,因為你一個晚上的早睡,竟帶給我這麼多的啓發,也讓我首次愛上了豬欄!

(邱佩鳳著─中國信徒佈道會─「書情話意」專欄)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carmen/carmen.aspx?id=tr2016_03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國信徒佈道會<書情話意>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