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完美設計

梁斐生

2008年4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數字電視《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奇妙的人體機器〉提到:「有一部機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每分每秒都在運轉,而這樣的機器在我們的星球有60億台。雖然每個人的藍圖相似度達99.9%,但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總是習慣於對傻裡傻氣的機器人嘖嘖稱奇,卻忘了這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機器正是自己的身體。」

我們的眼睛,據專家估計可以區分也許多達一千萬種不同的顏色。大腦由大約140億個細胞構成,人腦儲存的信息量相當於一萬個有一千萬冊藏書的圖書館。最善用腦的人,一生中也只能使用腦能力的10%。

人體血管有一千多億條,科學家估計,成人的血管總長度約為九萬六千公里,等於繞行地球二周半。成年人的心臟相當於自己拳頭的大小,科學家推算,人從出生到50歲的時候,心臟跳動所產生的能量可以把100顆重量級的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難道這台奇妙的人體機器可以從單細胞演變而來?

1860年2月,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不久,他便承認自己的理論有無數的破綻,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到目前為止,每次想到眼睛都會令我震駭。」在「這理論的難處」裡,「眼睛能夠奇妙無比地組成,能調整不同距離的焦點,接受不同數量的光,調整立體與彩色光線的視覺混亂。我坦白承認,要假設眼睛是經天擇而成,實在是最荒謬不過的事。」

其實,今天人類對眼睛構造的認識,使達爾文這天擇論的假設顯得更為荒謬。《生活》雜誌專文提及:「眼睛裡有一億三千萬個感光性棒形與圓錐形刺激網膜,能產生光化作用,將光性刺激變成電性刺激,每秒鐘約有十億電性刺激傳到腦部,用以配合適當的行動。」

進化論卻說,人體進化是用很長時間漸漸形成的,生物因為需要適應環境生態,逐點逐點進化。但是,這些假想的中間階段(intermediate steps)進化根本不實用。比如說,半個肺和半個腦袋如何進化?沒有視網膜的眼睛又有何用?如果角膜進化了一點,朦朦朧朧,看不清楚;又或者瞳孔不能收放自如;又或者是脈絡膜沒有黑色素,整個眼睛就不能有任何作用。眼睛是個非常精密的光學儀器,任何一個微小的構造在未完善之前都無法使用。按照天擇論的理論來說,這些「進化」在未完善之前就已經被淘汰了,怎麼可能繼續進化至如此完美?

兩個變數彼此間融洽地運作已經極其困難,何況眼睛包含數以億計的不同組成分子!可是,整個自然界卻充滿完美的協調(perfect coordination),例如:人類的腦子、心臟和各主要器官、蜂巢的設計、蚊子的眼睛、蝙蝠的雷達、孔雀的羽毛等等。這些完美設計都指向宇宙萬物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並不如進化論者所說,是為適應環境而進化。誠如《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一篇研討天擇論的專文提到:「雖然蛇住在青草地,但找不到吃草的蛇;雖然鳥棲息在樹上,卻無吃樹葉的鳥。」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506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3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