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煩惱少年期

蘇緋雲

突然變了孩子到十二、三歲,忽然變了。以前乖乖的,突然不再聽話了,怪裏怪氣的。父母的話不喜歡聽,朋友的話倒句句入耳。父母想和他們談話,孩子悶聲不響,叫父母無法瞭解他們。可是,當與朋友談話,卻越談越起勁,又事事追隨朋友。這個時候,朋友的意見比父母重要得多。孩子爲甚麽突然變得反叛?

有時父母覺得,孩子懶惰貪睡,老關著房門,不知在裏面幹啥?嚴重的還結交損友,跟黑社會來往,吸食毒品……,叫做父母的手足無措,心裏恐慌,恨不得馬上把他們拉回來──可是這樣做沒用,反加深裂縫。此處我以過來人身份,對家有青少年的母親進一言。

青少年問題不是突然間浮現,往往有歷史的因素。所以家長不應馬上責怪孩子,先要研究背後成因。請謹記一個原則:永遠站在孩子的一邊,先支援他,瞭解他的感受。別老覺得他有問題。他知道你瞭解他後,才會敞開心扉,這樣你才能和他討論怎麽處理當時的情況。

不過解決問題也只是消極的方法。俗語謂「預防勝於治療」,更明智之舉是及早防預。孩子小時,母親應當爲孩子犧牲。倘若能節省家中不必要的開支,有足夠生活費,母親應儘量減少出外工作及出門的時間,好好留在家中。

上帝造人真奇妙!

我們的上帝最重視人。他造小孩需要父母照顧,尤其母親──不像動物,一出生就自己覓食,之後也不知母親是誰。若就進化論而言,人不是「適者」,不適合生存。因嬰孩若無人照顧,就會死去。幸而人不是從進化而來,是由天父創造的。那麽天父爲何造小孩需人照顧呢?

瑪拉基書二章15節說:「他願人得虔誠的後裔。」人若生下來就離開父母,父母怎能教他?嬰孩需父母照顧方能成長,這是上帝的設計,父母應照上帝的旨意去做。上帝要父母教育孩子成爲虔誠的人,這是很重要的職事。孩子小時,照顧孩子是母親最大的天職,要將最好的時間給他。既然知道上帝重視,母親也當看重小孩。

爲何孩子不言?

上帝賜人不同天賦。每個孩子都不同,母親要瞭解自己的孩子,認識他們的長處,看哪方面可以改進,哪方面不適合他們。

父母的錯誤多因沒好好瞭解孩子,老覺得自己是父母,事事都比孩子知道得多。不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個性、思想和感情。特別是十幾歲的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做父母的應跟他們好好討論,尊重他們。

有些父母說,孩子不願意跟他們談。爲甚麽?主要因爲父母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尤其現在社會節奏那麽快、生活那麽忙,媽媽吩咐孩子做這做那後,就忙自己的事,沒閑聽孩子說話。很多父母從來不問孩子感受如何,不覺得孩子的話重要。孩子自小說話不受重視,長大了乾脆不說。

此外,父母對子女說話都是要求,例如:要用功讀書、不要多看電視等。朋友可不會這樣。父母老愛教導,孩子卻覺得自己長大了,自有分寸。

所以父母要有耐性,孩子小時,就開始學習聆聽。聽後不要立刻教訓或指責。往往父母因愛惜子女,一開口就教訓指導,不知不覺變得羅唆,這樣孩子就不願意聽。因此,父母要先要求自己改變態度,不要講太多。如果父母從孩子小時就常在言行上表達愛,一般十余歲的孩子仍會接受媽媽的身體語言,抱抱、疼疼還是可以的,習慣了,長大後也不會感到尷尬。父母要明白,責駡對青少年起不了作用,只有真誠以愛溝通,才能化育他們。

有些媽媽以前沒這樣做,兒女十二、三歲仍可開始試試,起碼可做點東西給他吃,大家邊吃邊談,不是訓話,而是談心,態度儘量正面,談些輕鬆話題和他們有興趣的事。用飯時間最好溝通,雖說「食不言,寢不語」,以免噎著和食相不雅。但只要吃完一口,就可以說話。在輕鬆溫馨的氣氛下,孩子較容易打開話匣子。可惜不少家庭吃飯時,大人只管教訓,甚至責駡,這樣孩子就不願意跟大人用餐。吃飯是件愉快的事,父母不要發怒,免得破壞氣氛。

父母常命令孩子不要做這事那事,這樣容易造成青少年反叛。因父母還沒說服他們,就爲他們做決定,他們覺得受壓抑就反叛。

孩子小時,母親應教導他們正確資訊,訓練他們自己做決定。例如吃飯前不吃糖果,爲甚麽?解釋給他們聽,原來吃糖後血液裏的糖份提高,腦子收錯訊息,以爲已吃飽了,就不想再吃飯了。孩子覺得媽媽說得合理,心服口服,就會聽話。這無形中訓練了孩子的思考過程。孩子到了十二、三歲,父母應從旁協助,詳細分析,告訴他們各種決定的後果,然後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父母說的合理,孩子受循循善誘,就多半會聽父母的話。

自我反省

孩子小時,父母應按照聖經的教訓養育孩子,不要照自己的意思。希伯來書十二章10節說:「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人若隨己意管教兒女,就會變來變去(是「暫時」的)。「聖潔」含「完全」之意。父母知道自己不像上帝那麽完美,就當照著上帝的話教導孩子,否則自作主張,全家受害。上帝愛我們,他設計、創造我們,我們要聽他,不應妄自作主。

父母應學習上帝的話,和孩子談話,就以聖經教導勸勉;孩子若不願與父母談話,父母仍應自己學習上帝的話,並反省有甚麽地方做錯,儘量改善。父母可反省有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若沒有,可向孩子認錯,說:「孩子,媽以前不懂,以爲是爲你好,不斷對你講些以爲對你有益的話,忘了你可能有不同意見。現在媽媽知道了,要好好學習。今後我說話,你要發表意見。如果我忘了,你可提醒我要聽聽你的意見。」

有些媽媽雖常留在家中,孩子仍不願意回家,因爲家中吵吵鬧鬧,永無寧日,教人煩厭。家人若和睦相愛,媽媽常給孩子預備點心,又樂意聽他分享,孩子自然戀家。甚麽時候孩子不願意回家,父母應先自我檢討,看看是否因自己造成的。若是,當向孩子道歉,並改變自己,不再與家人爭吵。即或由對方引起爭端,也不回嘴。孩子覺得家中溫馨,自然戀家。

聖經雅各書五章16節上記著,我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父母須率先自我反省,孩子小時可有抽時間和他們建立感情?可有用心瞭解孩子?是否願意聽孩子說話?是否常挑剔,將他們與人比較,給他們壓力?父母認錯並不丟臉,反之,孩子覺得受尊重,也就更尊敬父母。

先做好媽媽

如果孩子沒話跟你說,那就很嚴重了。這時,只好自己求進步,別勉強孩子和你溝通。如此,有兩個可能:一是自己變成好媽媽;二是你改變後,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就得著改善。十幾歲的孩子不容易相信父母改變,會觀察一兩年。這時父母親要忍耐,繼續讓上帝改變自己。也許孩子要過一段時間才悔悟,甚至要到碰了釘子後方才覺悟。父母遇這種情況不要灰心。即使孩子不改變,自己進步也是好事。兩代如果關係不好,只要一方面改變也有助於情況的改善。

孩子到了十二、三歲,可自由行動,如覺得父母不瞭解他,就不想留在家裏。於是放學後四處遊蕩,或在家關上房門,家人不知他在做些甚麽;也許看不良網頁、書刊,或透過電腦認識外面人,甚至吸毒__,母親敲門沒反應,這時不要發怒,否則變成母子對抗。聖經說:「人的怒氣,不能成就上帝的義。」既然無能爲力,發怒何用?徒然把關係弄得更僵。母親只能設法找機會與他談話,表示對他的關愛。遲回家,切勿一進家門就痛駡一頓。他若不跟你說話,關上房門,根本沒法溝通。那時只好寫電郵、紙條或卡片表達你的關懷。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也不要發怒。不少孩子表面不在乎,可心裏很在乎父母的愛。每個人都需要愛,無論表面多硬,仍需母愛。若媽媽表達母愛,就會發現,他縱使不理不睬,態度也會逐漸軟化。

爲何不去教會?

有些孩子小時隨父母去教堂,長大後不去。有些更因挫折而憎恨上帝,叫父母束手無策。這時父母要研究,瞭解他的情況,是否教會不適合他,是否他沒有朋友等。

有些父母在教會裏很熱心,主日早晨趕著出門,但孩子仍困,被父母催起床,漸漸就覺得上教堂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星期六早點上床,不要有太多活動,全家先準備好主日出門所需。就是星期六晚上有聚會,也得早點結束。

天父給人的訓示是以家庭爲單位(參考歷代志下)。孩子小時,父母應多花時間在兒女身上,不宜老忙外面的事。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産業。尤其母親,更當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即使參與服事,也當選擇類似、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服侍。如有嬰兒的母親,最好能到嬰孩室看小孩等,這樣便可瞭解自己的孩子。一般而言,母親多與孩子相處,便多機會談話,這樣便自自然然教導感化他們。可惜現代有些媽媽工作繁忙,無閑與孩子相處。希望做母親的不要過忙,嘗試將自己的人生分成幾個階段:孩子小時,儘量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後,才考慮半職;再大一點,之前若教得好,就輕鬆寫意。一言以蔽之,母親要以家庭爲重,不惜爲孩子犧牲。

交友問題

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朋友的影響力很大。那時,如果青少年要到朋友家中留宿,父母一定要知道對方的父母是誰,在不在家,是否可信賴等。關懷子女的父母寧願邀請他的朋友來家,以便觀察瞭解。否則,對於孩子的朋友一無所知,不知他去了哪里,很擔心呢!我們要告訴子女,因爸媽愛他,不想他有危險或陷於可怕情況,寧願邀請他的朋友到家裏來。先跟子女商量,讓他做主人,並告訴他由於朋友未成年,須先征得他們的父母同意。由媽媽致電朋友的母親,然後跟孩子商量怎樣招待朋友:吃甚麽、玩甚麽、幾點睡覺、睡在哪里等細節,孩子會很高興。

若孩子不幸交上損友,誤入歧途,情況就不堪設想。孩子若肯悔改,父母仍可保護他,幫助他解決問題。例如少女懷孕,媽媽不要先責駡她,應與她商量解決的方法。例如對她說:「你現在十四歲,想不想照顧這孩子?你是可以的,但會很辛苦。你將要這樣這樣照顧他……。也許你可以考慮給人領養;但絕對不能墮胎殺死嬰孩。」母親須儘量支援她,幫助和愛她,讓她覺得母親仍然愛她。之後就找機會與她好好交談。

要是孩子吸毒,父母就要設法助他戒毒,離開損友,轉換環境;甚至離開那個城市,讓他有機會從頭來過。有一個青年人憶述媽媽怎樣幫助他說,媽媽問他要不要去另一個地方,那裏有戒毒中心,沒有人認識他,一切可重新開始。他去了,在戒毒中心信了耶穌。他說時很傷心,知道曾深深傷害了父母,但那時不能自拔。一個人錯了,要有人扶持,更須歸信耶穌基督,得著新生命。

青少年落入同性戀網羅,有些媽媽以爲孩子天生有這個傾向;其實根據科學家研究遺傳基因,知道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同性戀者。如果有母親跟我們講,我們應介紹她找可以幫助她的機構,如 Exodus International,並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即使幫不了那年輕人,起碼也可以幫助他媽媽。這些基督徒機構經驗豐富,有些同工更是過來人。若當事人願意接受幫助,應介紹他去。罵同性戀子女是沒用的,只會逼他離家或變本加厲。這時,父母的話已起不了作用;只能愛他,切切爲他禱告。不過,每個人要做自己的決定,後果也由自己負責。

結交異性朋友

父母要教孩子擇友。幾歲談戀愛不是最重要,重要是不要交上損友。如果十二歲就有一個要好的朋友,但自己不知道長大後會怎麽樣,便不要那麽快跟人做親密男女朋友,只做普通朋友好了。兩個十二、三歲的少年人,現在似乎志趣相投,互相愛慕,過了十年以後才知道走的路不一樣,那時又捨不得放棄,很多婚姻慘痛收場,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少年人交友是可以的,但要給自己和對方時間,等彼此成熟,知道上帝怎樣帶領彼此的路。從十多到廿多歲這段時間變化很大,要好好保護自己,不要浪費時間。須知無論在經濟、生活、感情各方面都未能獨立,不宜結婚。

十幾歲的孩子不要二人單獨出外,以免陷入試探中,犯了罪終身後悔。年輕人最好過團體生活,彼此保護。參加查經班、團契和益智的康樂活動,都是很好的。尤其團契,有導師在旁,更安全。但父母也不能不理,不能將孩子交給教會就自己撒手不管。教會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父母應加入孩子中間,配搭幫助,交流意見。

零用錢及其他

我們家不給孩子零用錢,只教他們需要的一定要用,不需要的完全不用。我小時候也是一樣,後來我就這樣教孩子。他們長大後領到獎學金也不亂花,替爸爸醫務所做零工所賺的錢也儲蓄起來。

如果朋輩都有零用錢,孩子要求父母給他,也不是錯。應與他坐下來計算所需,告訴他有零用錢就得自己負責,例如購衣物、剪頭髮等。由於年紀還小,我建議一星期給零用錢一次,否則他不懂分配,很快用光。告訴孩子,他可以有些零用錢,但要學習好好管理,且先將十分一抽出奉獻,上帝會賜福給他。可與孩子講好,先試一個月;懂得管理再試一個月。覺得他負責任後,就可以放心。

父母要教孩子不可浪費,不可貪心,不與人比較,「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足夠用度,以免他因缺乏而把錢看得過分緊張。少年時期不必闊綽請客,與朋友出外吃東西應各自付款,用錢要有預算。

不少孩子見別人有手機,也要求父母給他一個。其實有手機與父母、與朋友聯絡都方便,最要緊的是要有節制。父母應規定他每個月只能用多少分鐘,告訴他:「爸媽也想給你這方便,但你必須學習負責。我們試試吧。如你不能照我們所說的做,就須等到大一點才能給你了。」甚麽年歲才適合有手機呢?沒有定規,每個孩子成熟早晚不一樣,要按子女的成熟度做決定。駕車也不一定到了十六歲就給他一部車,這是非常危險的。

作時間好管家

上帝造人很美,少年人皮膚光亮細嫩,不必化妝。我們向孩子解釋,年紀漸長,皮膚、臉色都不像以前好看,爲保持容光煥發,叫人看起來整齊健康,才化一點妝。如果化妝成奇形怪狀,就是告訴別人自己是個古古怪怪的人;因人的外表表達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衣著暴露,別人以爲你是不正經的人,就會不正經對待你,且吸引不正經的人跟你做朋友。若要被人尊重,就得先尊重自己,不要把自己裝扮成庸俗低下。打扮正派高雅,才會吸引正派高雅的人。

我們的時間有限,上帝給我們一天廿四小時,如用一小時梳頭化妝,豈不浪費?父母要提醒孩子做時間的好管家,凡事都有節制,不要浪費生命。再者,要教導孩子反省:讀過多少聖經?喜歡的活動能否讓自己更認識耶穌基督?有否玩物喪志,忘掉正務,中魔鬼詭計?提醒孩子把握時間讀聖經,從中得著智慧,應付忙碌生活,並要堅持原則:上帝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能討價還價,每個人都要遵守;因爲上帝是創造主,不是世上一門哲學、一個宗教、一種主義;他的話就像物理學的原理、定律,人人要遵守。

謹守上帝的誡命

上帝教導我們的第一課是:除他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不能以偶像代替他,不能敬拜人手所造的;人要尊敬創造主,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每禮拜有一天記念創造主,守爲聖日;要孝順、尊重父母,在主裏聽從他們;不可殺人,包括不可對人發脾氣、憎恨人;不可姦淫,包括不可有淫穢思想,不可看黃色刊物、影帶、光碟或網頁等;不可偷竊;不可撒謊作假見證害人;不可貪心,不可貪別人的東西。這就是「十誡」。

「十誡」是上帝的命令,是上帝子民的生活原則,不但子女要遵守,父母也要遵守。這是創造主因愛我們而定的誡命,像機器的製造商告訴我們正確使用機器的須知和守則,必須遵從,否則就有危險。所以我們要以聖經作行事爲人、教導下一代的依據。人的建議、勸告只屬個人意見,即使心理學家的著作,若非依據聖經的原則立論,也不可隨便依循。每件事都以聖經爲準繩,才能分辨是非,不被世上的教導迷惑。

(余黃國凱採訪、整理)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701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3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